答:為善不同,同歸于治..." />
答:為善不同,同歸于治。世人根器不一,有佛法不足化,而儒教可化者。有儒教不足化,而佛法可化者。故三教圣人,雖同心協(xié)力,不得不分任其事,各立一種門庭,各垂一種教化。名雖三,而實則一也。
譬如三大良醫(yī),皆欲治病,而病有不同,若三人皆習(xí)一業(yè),所濟必不能廣。又如刀兵劫至,有三大長者,各欲救人出城,若止開一門,所救亦必不廣。是故能盡仲尼之道,釋迦見之必喜。能盡釋迦之道,仲尼見之亦必喜。若謂從吾之教而善,則悅。不從吾之教而善,則不悅。亦不得為佛,不得為圣矣。隋李士謙曰:“三教如三光也,豈可缺一哉?”(出《隋書》)后人議論紛紛,徒形其隘耳。
問:或疑羲皇諸圣,皆是大菩薩應(yīng)化,不識有諸?
答:或亦有之。良弓之子,必學(xué)為箕;良冶之子,必學(xué)為裘。(制弓之家撓屈弓材以制弓,其子弟便先學(xué)著彎折柳條以制箕。冶造之家陶熔金鐵以補治破器,其子弟便先學(xué)著補綴獸皮以成裘。喻其事雖大小不同,其理卻彼此相通,語出《禮記·學(xué)記》)佛教有權(quán)有實,有漸有頓。離欲出家,實教、頓教也。配合兩姓,漸教、權(quán)教也。譬之不能持齋者,先勸之食三凈肉耳。三教圣人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